SEAnews Issue:monthly
tel:65-87221054
NNNNNNNNNNNNNNN
回光返照 SEA Research, BLK 758 Yishun Street 72 #09-444 Singapore 760758
Let's turn the light inwards, illuminate the Self.
About Us Your Comment
Back Page ►

书评:圣灵的施洗(葡萄园的比喻)

全世界人口的54%,即约36亿人信仰的『亚伯拉罕诸教(Abrahamic religions)』据说是基于被犹太人,基督徒,回教徒以及其他宗教信徒认可的主要旧约圣经人物亚伯拉罕与上帝的盟约而来的。
作为十二个部落的统一宗教而诞生的犹太教的信徒,崇拜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作为圣经上的三个父亲,尤其以亚伯拉罕视为始祖。由于十二个部落都是以雅各的不同后裔视为它们各别的氏族神,所以雅各是它们共同的直接族长。怪不得雅各的别名是『以色列』。
大多数基督徒,作为外邦人(非犹太人),认为自己是在新约下被嫁接到家谱中,并确认亚伯拉罕是在精神上的祖先。
回教徒则认为他们的阿拉伯族出身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是亚伯拉罕的长子伊斯梅尔(以撒的异母兄)的直系后裔。
虽然亚伯拉罕诸教的教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都将旧约的叙述置于它们信仰的核心。然而,最近的考古学发现显示,旧约的许多记述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苏美尔神话。
巴比伦洪水传说

英国考古学家奥斯汀·亨利·莱亚德(Austen Henry Layard)于1845年发掘了尼姆鲁德(Nimrud)遗址,该遗址于公元前9世纪由亚述(Assyria)国王阿苏纳西尔帕尔二世(Ashurnasirpal II)建造的,并从阿舒巴尼帕尔国王图书馆(King Ashurbanipal's Library)的废墟中收集了2万几千个楔形文字粘土板。
从此经过27年后,大英博物馆的楔形文字研究员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于1872年在一枚阿舒巴尼帕尔国王图书馆的粘土板上发现了对巴比伦洪水传说(Babylonian flood legend)的描述。这个非常相似于旧约中诺亚的洪水的传说后来被发现是被称为古代苏美尔城邦(Sumerian city-state)乌鲁克第一王朝的第五任国王(the 5th King of the 1st Dynasty of Uruk)吉尔伽美什史诗(Epic of Gilgamesh)的一部分。
苏美尔最古老的乌鲁克王朝是于乌尔(Ur)以西6公里处的欧贝德(Ubaid)遗址而得名的欧贝德文化(Ubaid culture:在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3800年基于灌溉农业而兴盛)消灭后,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成立的。从那时起直到公元前2000年,乌鲁克, 埃里都(Eridu), 乌尔(Ur), 拉格什(Lagash), 舒鲁帕克(Shuruppak)和尼普尔(Nippur)等苏美尔城市国家蓬勃发展。
祭政一致的契约社会和惊人的粮食产量

这些城市的中心都有在顶上具备神殿并被称『Ziggurat』的金字形神塔。最高和尚叫做卢加尔(Lugal)担任君主。他收了十分之一的收获作为税收并签发了收据。他们还在寺庙里买卖谷物,制作楔形文字以记录这些经济活动,并采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系统。
苏美尔人发展了先进灌溉农业,饲养了牲畜并酿造了多达30个品牌的啤酒。由于条播方法和必要设备的发明,他们的主食大麦的产量达到种子的70至80倍。顺便提到一事,在18世纪欧洲的收获大约是种子的10倍而已。
被称『坦密诺斯(Temenos)』的 乌尔中心拥有寺庙,宫殿,政府办公室,纺织工厂和仓库。在纺织厂,95名妇女在两班制下工作。其账簿包含主管,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姓名,以及每个人的油和鱼的分配数量。此外,还有为病人,寡妇和孤儿的保护制度。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达到鼎盛时期的第三乌尔王朝的创始人乌尔·纳姆王(King Ur Nammu)编制了《乌尔-纳姆法典(Code of Ur - Nammu)》大约在这个时候,圆筒印章广泛的被使用,并且并存一个完美的契约社会和宗教和政治一体的神权政治。
迪尔蒙岛是伊甸园的原型

苏美尔神话中的乐园迪尔蒙(Dilmun)岛,被视为今天在波斯湾存在的巴林岛(Bahrain Island),显然是伊甸园(Garden of Eden)的原型。根据由自称『黑头人(uŋ saŋ giga)』的身份不明的民族用楔形文字记录在粘土板上的描述,在迪尔蒙岛上,狮子没有杀人,狼也没有攻击仔羊,也没有人说自己是老妇或老男。
阿卡德(Akkad)国王萨尔贡(King Sargon)及其子孙言及作为他们征服的土地的『迪尔蒙』包含巴林,科威特,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东部地区,似乎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并且苏美尔神话的核心地区。
巴比伦被掳和旧约圣经的成立
旧约圣经被认为不仅继承了『伊甸园』和『诺亚洪水』的传说,还继承了苏美尔文化中的『祭司政治』和『契约社会制度』。但是,亚伯拉罕和他的父亲他拉(Terra),甚至被认为旧约律法书作者的摩西,不太可能熟悉苏美尔文化的细节。
公元前586年,当犹大国被新巴比伦尼亚(Neo-Babylonia)摧毁时,犹大国的贵族阶级作为俘虏被带到首都巴比伦(Babylon)好几次。俘虏人数多达一万人,其中包括先知但以理(Daniel)和以西结(Ezekiel)。

当亚述人征服以色列北方王国时,他们驱逐了大量以色列人,并使其他被征服的人移住在撒玛利亚(Samaria)而且将他们混为一谈。因此,以色列北方王国的十个部族几乎消失了。相比之下,新巴比伦帝国只将犹大国上层人民移至巴比伦尼亚,并允许犹太人维持自己的宗教生活。
出于这个原因,迁移到巴比伦尼亚的犹太人有机会从存储在『阿舒巴尼帕尔国王图书馆』的苏美尔文件中学到很多东西,当他们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Persia)应许回国时,这些知识似乎被带到耶路撒冷(Jerusalem)。换句话说,旧约圣经的神话和摩西律法的主要部分,包括伊甸园和诺亚洪水传说,可能是在巴比伦被掳之后成立的。
『葡萄园的比喻』

耶稣率领大众骑着驴驹像王一样进入耶路撒冷而做街道游行并驱逐在圣殿区做生意的商人之后再进圣殿的时候,祭司长和长老前来问他「你凭甚么权柄作这些事?谁给你这权柄?」 耶稣却问他们「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来的,还是从人来的呢?」他们回答「我们不知道」时,耶稣也对他们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凭甚么权柄作这些事。」耶稣拒绝回答这个质问不过给他们讲以下寓言。
「有人开辟了一个葡萄园,在四周筑起篱笆,又在园中挖了一个榨酒池,建了一座瞭望台,然后把葡萄园租给佃户,就出远门了。到葡萄成熟时,园主派一个奴仆去收取他该得的一份。那些佃户却捉住那个奴仆,打了他一顿,使他空手而归。园主又差另一个奴仆去。这一次,佃户不但侮辱他,还把他打得头破血流。园主再派一个奴仆前往,他们却把他杀掉了。园主后来派去的人不是挨打,就是被杀。最后只剩下园主的爱子,园主就派他去,以为那些佃户会尊重他的儿子。这班佃户却彼此商量说,『这个就是园主的继承人。来吧!我们杀掉他,产业就归我们了。』于是他们抓住他,杀了他,把他抛到葡萄园外。那么,园主会采取什么行动呢?他必定会来杀掉这些佃户,把葡萄园转给别人。圣经上说,『工匠丢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石。这是主的作为,在我们看来奇妙莫测。』你们没有读过这经文吗?」他们听出这比喻是针对他们说的,就想逮捕耶稣,但又害怕百姓,只好先离开了。(马可12:1-12)
在外地主和佃户

当亚伯拉罕领导的游牧民族在为了避免与当地居民混血而割礼的条件下从多神教转变为土着的一神教时,就成立了游牧民隶属当地农民的一种共生关系。但是当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Joshua)最终制服整个迦南(Canaan)后,为以色列的12支派抽签分地时,土着农民隶属游牧民的地位逆转发生了。成为支配阶级的犹太人似乎保持游牧生活,经常搬到别的地区而成为在外地主,那么土着农民向支配阶级缴纳税或佃租来跟以前一样继续耕种。这种在外地主和佃户的关系,看来即使在耶稣的时代还维持下来。马太福音(21:33-42),路加福音(20:9-17)和托马斯福音(65-66)都有平行文章的『葡萄园的比喻』似乎反映游牧民族与土着农民之间的这种关系。
『葡萄园的比喻』的格诺西斯主义意义

根据日文版《托马斯福音》的作者荒井献先生,以下托马斯福音书的『葡萄园的比喻』与符类福音版本的比喻比较起来的话,在详细内容上的差别相等大。
 <65> 他说:「有一个人将葡萄园租给农夫,因此农夫们可以在园里工作,而他能从农夫们手上收到果实。他派了一个仆人,让农夫们可以把果实交给他。他们捉住他、打他、几乎就要把他打死,而这位仆人就回去报告主人。他的主人说:『也许他们不认识他。』他就派了另一个仆人,而农夫们还是照样打了这个仆人。后来主人就派他的儿子去,并说:『也许他们会对我的儿子尊敬一些。』因为农夫们知道他是葡萄园的继承人,他们捉住他并且杀了他。任何有耳朵的人,要好好听进去。」 <66> 耶稣说:「给我看那匠人遗弃的石头,那是房屋的奠基石。」
根据荒井献先生,『有一个人』是『原父(Propate:最高和究竟的实体)』,『葡萄园』是『耕好的土地』,『收到果实』是『原始自己』,『农民』意味着『非原始自己』。农民迫害仆人是因为对『被送的人』的『无知』。 最后被送的『继承人』就是『耶稣』。
因为农民知道他是葡萄园的继承人,所以他们杀了他。这似乎矛盾与『无知』作为迫害的动机。然而,『农民知道他是一个继承人』是一个表面的事,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本质。
在《托马斯福音》中的『耶稣的受苦与死亡』的含义与其他《格诺西斯福音书》一样是获得『收获(原始自己)』的艰辛,而被杀的并不是耶稣的替代品。尽管如此,《托马斯福音》仍然不接受『耶稣从死里复活』。《马可福音》,《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引用了希腊文版本《诗篇》21章23节就照原样而说『工匠丢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石』而暗示被杀的耶稣复活。相反地《托马斯福音》说『给我看那匠人遗弃的石头,那是房屋的奠基石』而重申正如该福音书第11节所说一样『真正活着的人即使肉体被杀害也不会死。』换句话说,「耶稣是从一开始就活着的神」,对耶稣来说没有死亡。《菲利普福音》描述了这一点如下; 那些说主先死了(然后)起来的人是错误的,因为他先起来(然后)死了。 如果一个人没有先完成复活,他就不会死。当上帝活着时,他会[...]。(菲利普21)
离却语言

这些《格诺西斯福音书》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像似于以『再活现成(Spiritual rebirth)』做为宗旨的禅宗教义。中国五代十国时代(907-960)末期,汝州(今天的河南省)风穴山寺的风穴延沼禅师(896-973)教导说「若立一尘,国家兴盛。不立一尘,国家丧亡。」因此,对于已经达成再活现成(灵性再生)而找到原始自己并照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草木国土悉皆成主(Christhood基督本质)」的耶稣,犹太国和罗马只不过是两粒灰尘,它们的兴亡也就像修剪他的指甲一样。
今天,日本的禅宗一般上分为两组:『临济宗』和『曹洞宗』。前者重视『看话』就是用公案的训练。后者重视『黙照』就是只管打坐。有一天,一位和尚问风穴禅师「语或默只不过是实存的一半。怎么能抓住整个实体?」风穴就吟咏了杜甫的一首诗「長憶江南三月裏,鷓鴣啼處百花香。」(无门关24则)
宋朝时代编制公案录《无门关》的禅僧无门慧开(1182-1260)对这个公案(無門関第二十四则)评论说「風穴機如掣電,得路便行,为什么坐前人(杜甫)舌頭不斷,若向者裏見得親切,自有出身(再活现成)之路。且離卻語言三昧,道將一句來!」并写颂说「风穴不露其骨句,却分付千圣不传的一句,如果你敢开口说一句,就臊得脸红。」<待续>
【参照】
《碧岩录》第六十一则:风穴一尘
【垂示】
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还他本分宗师。定龙蛇别缁素。须是作家知识。剑刃上论杀活。棒头上别机宜。则且置。且道独据寰中事一句作么生商量。试举看
【本则】
举,风穴垂语云:若立一尘,家国兴盛。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雪窦拈拄杖云还有同生同死底衲僧么。
【颂】
野老从教不展眉,且图家国立雄基。 谋臣猛将今何在,万里清风只自知。
《无门关》第二十四则:离却语言
【公案】
风穴和尚因僧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
穴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释义】
离微:法性之体,离诸相而寂灭无余,是云离,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议,是云微。
【评唱】
无门曰:风穴机如掣电,得路便行。争奈坐前人舌头不断?若向者里见得亲切,自有出身之路。且离却语言三昧,道将一句来。
【颂】
颂曰:不露风骨句,未语先分付,进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圣灵的施洗”是什么概念?
根据约翰福音的辩证法,
【正题】“一个人可以通过接受人子的见证而被施洗以圣灵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约翰5:24)
【反题】不过,“地上的人,不会接受从天上来的人的见证。”(约翰 3:32)
那么,一个人怎么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呢?
【合题】“如果你要接受以圣灵受洗,就回到太初与神同在的话语中(约翰1:1),从而见证神是真实的(约翰3:33),那就够了。”
法眼禅师通过回答,“你就是慧超”而把在慧超里面活生生的面目摆在他的眼前。
在这里购买




○一个世界:
SEAnews旨在实现克服种族/宗教/思想差异的一个世界。

您的意见 / 退订


SEAnews Twitter


SEAnews Messenger


SEAnewsFacebook


SEAnews eBookstore


SEAnews world circulation


[Your Comments / Unsubscribe]/[您的意见/退订]/[ご意見/配信停止]
Please do not directly reply to the e-mail address which is used for delivering the newsletter.
请别用递送新闻的邮件地址而直接回信。
メールをお届けした送信専用アドレスには返信しないで下さい。
SEAnews 掲載記事の無断転載を禁じます。すべての内容は日本の著作権法並びに国際条約により保護されています。
Copyright 2003 SEA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No reproduction or republication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